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隨著動畫講座、實作工作坊在臺灣遍地開花,CG 工作者及學生們也能從中了解產業中的寶貴知識。而現在,一群來自美國頂尖動畫界的資深動畫工作者,共同 建立起「Taiwan CG Workshop」的概念,希望在臺灣打造不只是工作坊的資源共 享,更是讓臺灣的數位原創產業更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本次由經濟部工業局指導,DIGI+ 數位經濟產業推動辦公室主辦,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於 7/10 舉辦「數位娛樂 IP 商機暨影視製作規劃與案例分享」論壇活動,廣邀國際知名的數位內容業者來台交流。透過此篇專訪,我們將與來自夢工廠動畫 (Dream Works Animation) 的資深建模師 Jonathan,同時也是「Taiwan CG Workshop」的發起者與創辦人。聊聊他在美國長年的工作經驗;以及,什麼又是他心目中的 CG 工作坊?
Jonathan Lin
現職夢工廠動畫公司資深建模師,在動畫電影、遊戲、VR/AR 皆有多年的工作經驗。 曾做為 VR 遊戲新創「Hack and Paint」的共同創辦人及創意總監,團隊旗下的作品《SUNWALKER》曾在 GDC 2018 榮獲「Best in Play」大獎。目前正積極投身於教育事業,曾在紐約視覺藝術學校 (School of Visual Arts) 擔任副教授、於線上課程平台 AnimSchool 教授進階建模課程、舉辦工作坊等,現正尋找在台開設動畫工作坊的合作夥伴。
你認為在 DreamWorks 的工作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
相較於之前曾參與過的團隊,在 DreamWorks 工作是一個更為「健康」的環境。在 DreamWorks,你甚至可以每天帶上你的家人、或是邀請朋友們來公司享用免費午餐。公司供應的食物也真的很美味!餐廳還特別找來了一個很厲害的大廚,專注提供健康或是素食的料理,菜單也常常變化。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很棒的,你可以準時 9 點上班、6 點下班。
公司幾乎在每個月,都會舉辦一些社交的活動,甚至可以用「奢華」來形容!像是有一次他們還在庭院蓋上彈跳屋,舉辦一個小型的嘉年華,像是丟球遊戲、迷你動物元或是畫臉遊戲等等。完成這些遊戲後,也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禮物像是 DreamWorks 的主題玩具。還記得當時《壞壞萌雪怪 (Abominable) 》正面臨著動畫產製期,公司還去找來了一台造雪機放在大廳,讓我們可以睡在「雪堆」上,而且還是在夏天!或是在《馴龍高手 3》上映期間,他們還找來很多電影中相似的道具讓我們「玩」;沒錯,就是在上班 時間想突然「射箭」,還是想要裝扮等等,都完全是自由的。當然最重要的是,每一次參與的專案都是很棒 的體驗。 每一刻在 DreamWorks 就像是在魔法世界般!
在 DreamWorks Animation 做為一個建模師,通常都怎麼與其他部門的團隊合作呢?
我的工作型態,會很常常走到其他同事們的旁邊、看看他們有沒有需要幫忙;無論是技術上的需求、問題、建議等等一切東西。在部門間的有效溝通也很重要。做為一個團隊裡的藝術家,懂得「溝通」絕對是很重要的。好比說,當我開始要為角色建模時,我會先找到前端的角色設計,讓他們給我一些對於角色上的看法,像是「這次你主要構想的角色形狀會是什麼?」或是聊聊這個角色、以及角色背後的故事等等。接著我也會找到再下游的部門,像是 Rigging、材質以及動畫,確保我做的工作可以跟他們接應起來。像是在拓樸(Topology)的基礎上還需要什麼、UVs 是怎麼樣的;或是材質會是繪製的還是程序性產生的,以及角色在動畫中會怎麼展現等等。動畫中的製程,如果溝通得越清楚、工作也會越順暢。
可以了解到你非常重視與夥伴們的相處!你認為,是什麼樣的特質是一個「優秀 團隊」所需具備的?
我認為要組成一支工作高效率的製作團隊,勢必要有非常流暢的溝通架構, 只要其中有一環節沒有暢通,問題就會不斷產生。只要你在動畫的公司工作,那 麼每個部門的工作好壞,都會與最後產出的品質有直接的關聯。因為大家都是在 CG 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像是前期的工作部門,就會影響模型或是 Rig 的好壞。設計不好看,模型也不會看起來吸引人。 基本上,動畫中的所有製程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最後,故事如果表現得不好,那麼畫面表現上再精彩、也會略顯單薄。
在 CG 產業工作,你會在美感和技術上不斷被考驗!若只是著重在藝術培養、卻偏廢技術提升,那麼又要如何將繪製的圖面轉至 CG 製程呢?但如果你只鑽研技術的能力,那麼成品怎麼看都會是缺乏美感的。因此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學會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Jonathan Lin
你在 CG 產業工作經驗非常豐富,怎麼看現在的產業狀態呢?
我覺得 CG 產業是一個結合科技和革新的產業。你必須要時常更新你的工作流程、提升你的技能,也要不斷地去學習新東西。即使我們已經在工作室參與專案好幾年了,你依然不能放棄跟上整個趨勢;整個產業的趨勢轉變,可以說是以半年為周期再循環。隨著每一部動畫電影的問世,也會有新的技術拿出來被大眾探討。對於較大型的公司,若整個工作流程要加進新的技術,通常速度也會是比較緩慢的。因此,對於彈性更好的小團隊來說會有更多新技術的嘗試空間。以我自己來說,我常會去關注較小型工作室的動態,看看他們正在產製的新技術,像是「即時動畫渲染 (Real-time Render)」的相關技術就十分有趣!即使這個產業還沒有廣泛運用這些技術,但你必須要時刻跟著未來、預估 1 至 5 年內什麼會是未來的趨勢,而不只是死守現下流行的技術。
身為 CG 產業的一員,你覺得什麼是最重要的特質?
「軟實力(Soft Skills)」在這個產業是相當重要的。你可以當一個超級天才、超 級有創意的人,但和人的相處上卻令人不甚愉快,人們是不會想要跟你一起工作 的。尤其在美國的動畫產業圈,相對其他產業又是更小的圈子,大家幾乎都認識 彼此。一旦你沒有珍惜自己的名聲、人們不想和你合作,那你在求職上就會處處碰壁。而這些「軟實力」,你不一定會在學校真的學到,但可以漸漸地去觀察前 輩們在職場上的經驗,最好的學習就是在不斷練習中慢慢培養起來。
我現在也在自學 Houdini、Substance 系列的軟體。Houdini 在程序性建模工作上是 非常強大的,若想要創建驚豔的模型品質、環境都非常好用,對於 modeling 絕對是未來必備的。雖然說 Substance 的軟體對於建模工作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近期我們已經開始為模型 添加一些材質元素,同時也要開始應付更大的渲染工作。Substance 也提供了更多細微材質上的細節效果,對於在這個產業工作的 人來說,時常更新自己的「組合技」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跟我們聊聊,預計在臺灣開設工作坊的相關計畫嗎?
我是一個想要嘗試很多興趣的人,可以說是有一點「不安於室」。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來到了台灣!我希望嘗試各種很酷的事情、結交新的朋友、學習新的東西以及到處旅行;我也很喜歡教書, 也非常想要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的內容串接在一起。而上次來到臺灣的體驗是非常棒的經驗、人們非常友好,也多少希望加深自己是美籍臺裔的連結性。種種的 原因之下,讓我想到了在臺灣開辦 CG 工作坊的可能。而且我之前本身也熱愛教育熱情的導師,我非常喜歡教學。所以我只想將所有這些興趣結合在一起,我想到了台灣的 CG 工作坊。由於我在這個行業工作了這麼長時間,我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他們去了各地的不同工作室,並有各種不同的經歷。Taiwan CG Workshop 的師資團隊 - 他們像我一樣,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也是經驗豐富的導師,他們非常有興趣來台灣教書。我認為這將是一次很酷的體驗。
△ Jonathan 曾在進階建模課程中,運用到的教材畫面
我認為投入教育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帶著像自己一樣的學生,給他們有效的學習資源、鼓勵他們持續前進,這些都是非常幫助的!以前在 SVA (紐約視覺藝術學 院)教書時,這是一次非常充實的經歷,因為我指導過的學生實際上也去了 Blue Sky Studios 或是皮克斯工作。我就會想到說,「我真的對某一個人的生活產生了 正面影響!」我非常樂於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也希望可以將在動畫的思考上帶 給更多人。因此,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教育這條路。
有什麼建議,想要給想要投入動畫產業的年輕人呢?
不斷地精進自己的美感是最重要的,即使你是建模師,2D 設計、基本的手繪能 力依然不可忽視。這真的非常非常基本款!進入這一行,你不光只會接觸到 3D 技術、製作工具,你也要 習慣,製作技術是會隨時改變的。不是你多會使用工具,就是一位藝術家,而是 擁有的美感能力讓你與眾不同。 記住,因為擁有設計與美感鑑賞能力,才造就了你是藝術家。
年輕的工作者、現在還在學的學生,絕對是我們的未來!所以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提供他們適當的工具、足夠的教學資源,讓他們可以在學習上可以持續成長、步步走向成功。而且,他們也是那一群最能夠承擔任何事情風險的族群;從風險承擔中,他們可以真正地對整個產業生態造成影響,以及改變既有的運作模式。
怎麼看臺灣在 IP 產業上的發展?
透過這次的論壇,我很期待臺灣在 IP 上的未來發展。同時,如果可以聽聽更多臺灣在地藝術家的故事,無論是從 CG 電影還是動畫作品中,那麼對於發展臺灣 的數位娛樂 IP 產業絕對是有助益的。對於臺灣的 IP 產業,還有很多東西等待著我們去探詢,這次來到臺灣的期間我 也從多場會議中更認識到,當地的產業、公司以及工作者們真正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我看到的主要原因,是整個產業的生態圈還沒有系統化地運作,因此許多團隊不能自由地發展自己的 IP。希望未來和我的團隊來臺灣開設工作坊及研習課程,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雖然要解決整個產業的問題,只靠我們是不夠的;我完全是站在創作者們的一方,希望透過 CG 工作坊實際幫他們找出突破困境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