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無論是大量的驚險海難場景、抑或是驚人的大海怪,堪稱是台灣首部海怪驚悚片,除了卡司陣容堅強、劇情緊湊驚悚,當中的特效展現的背後故事,更是非常值得讀者們一探究竟!在這篇專訪中,映CG 邀請到兔將創意影業的執行長李昭樺(Charles)、現場特效指導梁晨興以及北京製作總監楊宇,透過他們的分享,了解《海霧》一作精湛特效的亮點技術、製作流程。以及,團隊預計在10 月公開發表的「TWR On-Set Studio」,堪稱擔綱起現場拍攝與後期特效間的協作橋梁,也將在本文中逐一剖析。
兔將創意影業擁有各種影視特效一條龍解決方案,有別於傳統影視製作同業,本公司的產業鏈佈局垂直一體化,提供囊括文創角色造型與影視前期美術概念設計、電影現場拍攝指導、至後期製作的全方位服務。此外,更積極佈局前期 IP 開發與投資,投入影視拍攝與製作,爲客戶提供最完整的製作支援。本公司亦創設專業培訓學院,成為業界首間將特效課程與業界實際製程準確銜接之特效公司。
由執行長 Charles 率領的兔將創意影業,過往已累積相當深厚的特效技術實力。團隊在錢人豪導演的前作《京城81號 2》就有合作經驗,此次能夠再次參與怪物題材的製作,也巧妙運用了團隊對於生物特效流程的成熟度;而團隊去年也剛好確立內部的流程,更是恰好逢時、再次一展拿手技術,讓執行長 Charles 欣然接下了這次特效合作。整部片涵蓋了 600 多顆特效鏡頭,對於國片來說可說是不小的數量,工作量卻是由兔將一手包辦。「《海霧》對於我們團隊來說,就是所有技術、製作經驗的集大成表現。」從海浪特效、物理碰撞到生物模擬,以及順光調色,都由兔將影業一手包辦,從前期拍攝到後製全程參與,更融入了團隊本身在特效技術上的研發實力,「同時這也是團隊多年以來最順利的一次專案經驗-所有工作計畫、製作環節都在如預期內完成。」
現場特效指導梁晨興解析,除了在現場必備的光球、灰球及色板,在開拍之前也特別運用了 LiDar 光學測距遠程技術掃描場景,得到造浪池的正確環境比例,進一步了解如何放置視覺元素,也助於後續還原真實世界大小。而團隊所運用的 FARO 三維雷射掃描儀,亦是台灣業界內少見的優良設備資源,掃描範圍可達 360 度的 300 米半徑球體,運用雷射、反射鏡旋轉,最終產出到一個 3D 點雲資料,隨後進行 Remesh,再得到 完整的 3D 模型。「只要是任何有關場景延伸、破壞,或是 CG 生物要和真實場景時有所互動時,場景的掃描工作就非常重要了。」掃描除了可以確保生物跟環境接觸片能互動式地融合,也確保實際場景在導入 3D 環境後可以相吻合。
另外像是在拍主角阿傑(王陽明飾)在水下鏡頭的表現,也因為片場的造浪池並沒有太深,梁晨興就思考著,在海底游泳時應是比較放鬆的狀態,就不能讓演員有接觸池子底部的情況出現,「在開頭救難隊營救的場景中,在片場有放梯子讓演員爬上去;但考慮要還原現場,船在最底下的視覺應該要越來越窄、而不是整個平面的,所以就要讓救生梯呈現簍空狀態。」對於現場特效團隊來說,拍攝的細節都要馬上做出判斷、並和劇組溝通來回調整。
「為了能在後期製作達到更逼真的模擬,在現場透過 HDRI 採集、並記錄光源數據,這件事情一定要堅持做好。」執行長 Charles 說道,大部分的拍攝現場都會很趕,不一定會有時間讓特效團隊做HDRI的採集工作,「我們會和劇組事先做好溝通,想盡辦法在不影響劇組的拍攝工作下,把需要的數據收集回來。」梁晨興也說明,也因為拍攝地點的拍攝難度高,團隊會事先準備好 Storyboard (分鏡表),讓導演、各劇組知道怎麼相互配合、調度。另外,團隊也會準備好與劇中生物同等大小的實體模型,讓導演、演員及現場特效團隊了解生物出現的位置、構圖畫面及表演的搭配度,也能夠即時調整。
現場的特效指導對於特效製作非常重要,也是台灣特效產業目前最缺乏的人才!第一,必須要有想像力、在現場了解成品的最終呈現;第二,也要和劇組的各組別有良好的關係,對於攝影、服裝道具都要略知一二,並做好良好溝通,才能夠把前期的拍攝工作把關好。
-兔將創意影業執行長 Charles
在《海霧》上映後,片中的深海怪物外型受到影迷們熱烈討論;動態表演及特效表現上可圈可點,背後可說是集成了團隊多年來在生物特效上的豐富經驗。由導演錢人豪及特效化妝連凱老師共同打造的「深海蜘蛛」,在拍攝中亦有實體模型參與演出,而兔將團隊則是幫助動畫表演更為逼真。因其擁有甲殼的外觀設定,彎曲與否也會有不同的細節展現。拿到設計後,團隊更要思考各種活動的可能性,甚至思考骨架怎麼做、模型是否要重新規劃製作等等。」加上導演希望能夠看到嘴部的複雜動作,就勢必要特別重新設計,「雖然當初設計出來時的確很像帝王蟹,但我們會在動畫中盡量參考蜘蛛類的動作。」而無論是螃蟹、還是蜘蛛,團隊的挑戰反而是在打造「深海怪物」的氛圍。「這也是做特效很迷人的一件事!這次我們就參考研究了大量的海中生物資料;如果下一次是做太空的電影,下一次就研究很多太空相關的資料。」過往挑戰多個複雜生物模擬的兔將團隊,在生物研究上也有一番心得。
做這行很辛苦,但有趣的是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人生。因為每個領域都是有專家的,有的人可能站在一個領域專研了一輩子,但是我們做特效的,就可以在做不同的項目中,體驗一次不同專家的人生。
-兔將創意影業執行長 Charles
執行長 Charles 說明,過往為影劇做生物角色時,都會需要在拍攝時加入實體道具支持,除了能夠讓特效團隊在後期製作時更順手外,也能做到引導視線、幫助演員進入演出狀況。除此之外,生物的眼睛反光畫面也會透過額外架設來擷取,「我們會另外做一個架子,並把 GoPro 攝影機放在怪物眼睛的位置,也就能在演員和怪物對看時,將反光畫面攝錄下來。」而大蜘蛛的腳也是如此,透過特殊道具的動作機關在現場表演,即使 95% 以上的最後呈現畫面都是 CG 效果,但搭配事先做好的分鏡表,讓動作表演也更為順暢,「團隊會按照分鏡,去準備生物所需要的特殊道具,這些道具也都是由團隊在現場製作的。不管是多大的電影項目、有多少生物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團隊可以在現場掌握道具的尺寸大小,到後期製作時,也能運用 CG 後製覆蓋,為影劇打造逼真的生物模擬表演。
在《海霧》中,除了驚悚的「海中怪物」,波濤洶湧的海也是本片的一大看點。然而,雖然是在實際的造浪池取材,但為了要做出匹配劇情的海浪, 本次由兔將北京製作總監楊宇,帶領後期特效團隊完成大規模的海水模擬。
做為 Houdini 多年的專家,楊宇總結了在本片中的海水模擬之大不易:「因為片中的油輪非常大,也有非常遠的拍攝鏡頭,為了要匹配狂風暴雨的電影設定,我們就要做出很危險的海浪,也就產出了特別大量的真實粒子去解算流動。」比如說只有郵輪在水平面上漂盪時、搭配颳風下雨的設定,團隊就必須先做出 Ocean Surface 的材質,並在動態的基礎上,做出粒子的水,「這樣的好處也能夠讓導演先看到大致的海浪波動效果,確認好以後,最終產出的動態效果也能高達 80% 的準確度。」
他指出,光是海水的主體、不包含浪花的流動,一顆特效鏡頭可能就會包含 3 億多的粒子,「面對解算和渲染時間的壓力,我們結合內部的渲染農場,及配合第三方的渲染農場,整個過程就可能有三、四百台電腦去跑渲染。」也由於是在造浪池拍攝,面對許多實拍的海浪鏡頭,再加上後期的 CG 效果,要將兩者相融合也是另一個挑戰。「像是要將鏡頭前的水『混入』CG 水中,尤其是造浪池無法控制浪的擺盪情形,在電腦中作的水模擬也是亂數隨機呈現的,虛實結合比想像中還困難的多。」團隊嘗試運用 Rig 及動畫的方式,把實拍的水面做出大致形狀的動態,透過 FX 後續碰撞,再慢慢完善後續的操作。
《海霧》現場拍攝記錄(圖片來源/兔將創意影業)
回顧兔將參與十多年的特效工作、總計 90 多部作品的經驗,執行長 Charles 認為,將 CG 的產製內容與實拍做搭配,一直以來都是業內團隊的嚴峻課題,「過往台灣比較少特效合成的項目,我們也和大家一樣是邊摸索邊做,才能讓品質越變越好。」在採用業界主流標準的流程基礎上,團隊本身也有強而有力的研發技術,在不同的專案上開發不同的工具,才能確保每顆鏡頭從前期到後期,品質維持一致。
從現場拍攝、到後期特效製作皆有扎實的製作經驗;為了能讓現場團隊及特效團隊有更好的協作,兔將內部也開發了一套完善的系統-「TWR On-Set Studio」。執行長 Charles 說明,過往在片場中都需要大量的場記工作,尤其面對上千上萬個鏡頭的電影和電視劇,手寫的場記表往往厚厚一疊、也不好尋找,「這個系統可以讓片廠的現場特效團隊在平板上輸入數據,並連回我們公司內部的資料庫及時同步,並連動專案管理工具 Shotgun 或是 Ftrack,內部成員就能夠隨時確認每顆鏡頭的狀態。」不僅如此,對於專案管理來說更是得力的幫手。在進入特效製作前,過往團隊內的 PM 往往要耗費大量時間、手動貼入順序及縮圖,做出「特效大表」。進一步舉例,若是一集電視劇的特效大表,往往就要花費三天製作。「運用這個系統,就可以快速匯出特效大表,也不用人工校對剪輯小樣、從一堆素材中找到需要的鏡頭。」
「無論是國外視效產業的分享、又或是市面上的軟體和系統,目前都還沒有看到這麼完善的流程。這也是從兔將團隊過往經驗提煉出來的系統及工具,把資料轉換的過程更便捷化,讓特效團隊不再浪費無謂的時間,能夠更快速進入後期製作。」而這套在兔將影業內部使用的系統,執行長 Charles 也表示,預計會在10 月公開發表,免費提供台灣特效產業的團隊應用,期望幫助業界加速現場拍攝及後期特效的製作流程。
面對擁有大量繁複特效工作的《海霧》,也有不少網友在網路上的評論,紛紛表示對於特效的肯定。對此,執行長 Charles 說道,「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說的,台灣的特效已經和國外是一樣的水準,或是相信技術不是問題;技術永遠是問題,哪怕是國外最頂尖的公司,也都不斷在找技術的突破。」面對過往媒體在渲染國內影視的趨勢上,他認為,與其大力鼓吹「台灣之光」,不如好好正視國內與國外的差距,企圖找出新的突破。無論是試圖接觸不同題材的項目、或是往外接觸,他認為唯有實際參與項目,才有機會可以不斷改善流程。
無論是現在討論度高的 LED 環形幕、虛擬攝影棚等等技術,我認為這是一個必備的研究功課,每個特效公司都應該做,但並不是做好特效的必要或是關鍵條件。要把東西做好、觀眾喜歡,跟團隊協作的更好,這都是要努力的方向。不要把特效的成敗好壞放在新技術上,這不完全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兔將創意影業執行長 Char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