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首次轉戰動畫即闖入安錫、安妮獎、奧斯卡三大殿堂!專訪《再見機器人》導演,以清新簡潔的漫畫風格,細膩呈現 80 年代紐約風情,打動世界各地影迷的心!

日前,第 96 屆奧斯卡金像獎公布最終入圍名單,其中由《幸福黃色電影》西班牙名導帕布羅貝嘉執導的動畫片《再見機器人》闖入最終名單,首次轉戰動畫即有傲人成績,不僅獲邀於 2023 年坎城影展做世界首映,更接連拿下多項主要大獎,包括榮獲安錫影展另類長片大獎、歐洲電影節最佳動畫大獎等,更獲得西班牙金像獎最佳動畫片等 4 項提名、動畫界最高榮譽安妮獎最佳獨立電影等 5 項入圍。本次映CG 受台灣片商東昊影業邀約,找了《再見機器人》導演與我們聊聊其創作歷程,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吧!

延伸閱讀:2024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短名單出爐:迪士尼 100 週年紀念短片入選!墨西哥、伊朗動畫首次闖進名單!


帕布羅貝嘉(Pablo Berger)
《再見機器人》導演

1963 年生於西班牙,導演生涯始於 1988 年短片《媽媽》,並於紐約大學獲得導演碩士學位。在紐約居住了十年,2003 年首部劇情長片《幸福黃色電影》便於各大影展一鳴驚人,《再見機器人》為其首部動畫長片。


讀了兩次原作,仍令導演難以忘懷,首次涉足動畫也要拍!

作為一位經驗豐富且傑出的導演,帕布羅貝嘉執導過榮獲 10 項西班牙奧斯卡大獎的《白雪公主》與《幸福黃色電影》等代表作。問及首次涉足動畫的原因,他表示:「莎拉維倫的原作圖文小說,就是我想拍人生第一部動畫的主因。」喜愛收藏繪本與圖文小說的導演,因緣際會下於 2010 閱讀了《再見機器人》這本書,美麗的插畫與充滿樂趣、超現實感和深厚情感的故事內容,使其深深愛上。而在導演完成了《白雪公主》和《我的老公卡到陰》這兩部片後的某天,當他看著書架上的書,思考下一部作品時,他再度翻閱了《再見機器人》,與第一次閱讀的感覺一樣美好,只是這一次更加深刻,於是就開始構思該如何進行這部作品。

圖文小說內頁

當讀到這本書的結尾時,雖然比電影版本短得多,但它讓我熱淚盈眶,因為我已經在腦海中看到了這部電影完成的樣子,我認為這是身為導演的特殊超能力。當我在腦海中看到這一幕結局在大銀幕的樣子時,我意識到自己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再見機器人》導演帕布羅貝嘉

圖文小說內頁

《熊霸天下》製作公司 CEO 擔任顧問,並聘請《布紐爾超現實人生》美術指導、《凱爾斯的秘密》動畫總監組成夢幻團隊!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製作動畫電影。我喜歡動畫,也是一位狂熱的影迷,但從未在動畫圈工作過。但這個故事太強大了。它用很棒的方式討論了友誼、人際關係的脆弱性,以及我們如何運用記憶來克服人生的失落,我當下就篤定地知道我必須製作這部片。」帕布羅貝嘉分享著。

然而,沒有任何動畫背景的導演,又是如何集結整個製作團隊呢?他表示其習慣與團隊密切合作,並聘請最優秀的顧問、執行製片、剪接師和配樂家,因此當他開始思考這項計畫時,他聯繫了優秀動畫製片人 — Uniko 動畫公司 CEO 伊凡米南布雷斯,一樣來自西班牙北部畢爾包,且參與過多部驚嘆的動畫片,如榮獲西班牙金像獎最佳動畫片、風格迥異的《熊霸天下》。

在 2018 年馬德里動畫日活動,恰巧兩人都有參加,導演向伊凡米南布雷斯表示,他正考慮做一部動畫電影,當時導演甚至還沒告訴已合作多年的製片人。他則說:「在開始任何事情之前,我們得先找到優秀的動畫師。他們將在製作過程中成為你的左右手。」於是,導演立刻聘請曾參與過《布紐爾超現實人生》的荷西路易斯阿格達擔任美術指導,並找了參與過《佳麗村三姊妹》和《凱爾斯的秘密》的班諾特費羅蒙特擔任動畫導演,兩人都成為了其背後的夢幻團隊。導演表示:「荷西就像我的兄弟一樣,如果我是狗狗,他就是機器人。」


繪製分鏡腳本的小習慣,培養導演動畫創作思維,使其無痛轉換!

過往拍攝真人電影時,導演都會為整部電影繪製極為詳細的分鏡腳本,不僅僅是動作或較為戲劇化的場景。對他來說,劇本的最終草稿就是分鏡腳本。像是《白雪公主》和《幸福黃色電影》上,導演就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製作分鏡腳本,所以無意間,他其實已經擁有動畫導演的創作思維了。導演也認為繪製分鏡腳本的小習慣真的大大地幫助了這部電影的推進,也使創作過程可以過渡地很自然。也因為先前拍攝《白雪公主》的經驗,導演知道拍攝一部沒有對白的電影,即使是細小的動作,也需要花上數千顆鏡頭建構,而且非常依賴動作反應,因此他也認為《再見機器人》可能比大多數的動畫片多兩到三倍的鏡頭數。


主創開發團隊僅 5 人,導演也親自下去繪製分鏡圖

聊到分鏡圖製作,導演表示,原先在 2018 年有找好一位分鏡師,但在最後一刻,他臨時無法加入製作團隊。因此,他做出一個不尋常的決定,他邀請美術指導荷西一起製作分鏡腳本,而且他甚至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工作,隨後又請了一位分鏡藝術家麥卡吉爾加入,於是他們就這樣一同坐在導演辦公室裡,導演與美術指導負責畫縮略圖,麥卡再根據縮圖用 Storyboard Pro 做分鏡腳本。另外,與導演合作多部作品的音樂指導優子也一同參與整個過程,也是團隊裡非常重要的一員。導演也開心地分享:「在整個電影的開發過程中,我們這幾人每天都在同個空間共同工作。這是我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滿足的創作經驗之一。」接著,剪輯指導費南多法蘭柯會著手修訂分鏡腳本,並依序提出建議。


疫情受阻,與 Cartoon Saloon 合作觸礁,轉而自己成立動畫工作室,組成百人團隊!

《再見機器人》前期籌備資金過程還算順利,不久後也開始尋找合適的工作室。導演分享,當時美術指導與知名動畫工作室 Cartoon Saloon 聯繫上,洽談過程十分順利,對方也非常愛這項計畫,於是加入了製作團隊,但很可惜,後來疫情爆發,他們不得不退出,因此他們當下做出一個重大決定— 在這裡成立一個工作室。他們在馬德里格蘭大道設立了臨時工作室,還在北部的潘普洛納帕姆成立另一間小工作室,並從世界各地聘請動畫師,分散在兩間工作室進行製作,最後成功組建了一支約 100 人的動畫團隊。導演表示,儘管這是在疫情期間進行,但對團隊來說,擁有一間實體工作室讓每個人都能一同工作至關重要。雖然這不是理想的情況,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戴著口罩,但最終是值得的。

提及籌辦工作室,導演也分享甘苦談:「我們不得不購買所需的配備,包括機器、軟體等。我們使用 Harmony 和 Storyboard Pro,並無中生有出一個全新的製作流程,對我來說這是很新鮮的嘗試,因為在做這部電影前,我對動畫 Pipeline 一無所知。突然之間,我們有了製作流程和待辦事項小方格(完成需打勾勾),我一邊摸索、一邊讓自己適應這個新世界。這可能是其中一個 Cartoon Saloon 退出團隊的變相助力,如果交由他們執行,我勢必得適應他們的製作流程。但因為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更像是我和動畫團隊之間的協商。雖然花了一些時間,也許是兩、三個月的反覆溝通,但一旦弄清了我們的流程,一切都變得相當順利。當然,我也很期待與 Cartoon Saloon 合作,但我想這種方式也讓我最後能完整掌握作品最終的呈現。」


主角、配角和背景中的人同等重要,每個角色都有存在的理由

雖然《再見機器人》改編自同名圖文小說,但其實電影裡的角色與場景外觀,都比書中更加詳細。導演分享:「當我在做預備作業時,注意到大多數的動畫電影,背景與角色通常不會很複雜,很多時刻甚至是完全不動,只是風景的一部分。然而,作為一位實拍導演,主角、配角和背景中的人同等重要。因此,片中出現的所有『臨演』角色,所有紐約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他們都有自己的人生設定,不僅如此,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獨特造型。如果你一刷再刷這部電影,應該會每次都在背景中有新發現。」

紐約市民

紐約市民

另外,導演補充,在視覺上,與書最不一樣的部分是他讓紐約也成為了主角。因此,美術指導和團隊的挑戰就是創造出 1980 年代的紐約。機器人和狗狗的角色設計也有進行些許演變,但最大的變化還是在設計大量的臨演們,也就是一個個紐約市民。

紐約場景建構

紐約場景建構

紐約場景建構

畫風簡約清新,給漫畫的一封情書!

「我自己不是會畫畫的人,但我一直熱愛漫畫書,它們一直對我的作品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我的美術總監和動畫導演也都是漫畫家出身。對我來說,這部電影也像是寫給漫畫的情書。」導演分享著。因此團隊希望每個細節都清晰可見,他們使用乾淨的圖形線條、平面色彩和有限的陰影面積,這種風格起源於法國—比利時學派最為著稱的「明晰線條」,由《丁丁歷險記》作者艾爾吉首創,希望藉此呈現帶有現實感的敘事方式,簡潔的線條和區塊,也能帶來視覺上的鮮明衝擊。

另外,導演也分享與原著作者莎拉維倫的合作經歷,他表示,從一開始她就給他完全的創作自由。她說:「我喜歡你的作品,也看過你的電影」,所以她並未參與製作過程,卻同時給予很大的支持。以作家的角度,這讓我能夠為故事添加新的元素。例如,書中第一頁有六張畫,我可以選擇它們在電影中持續長達十分鐘。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是觀眾在看電影時,也能夠感受到與閱讀書時相同的情感。


藉由《再見機器人》,喚醒人們過往記憶,將失去的再次流於心中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再見機器人》是一部兒童動畫電影,但對製作團隊而言,這從來都不是一部刻意為兒童設計的電影,莎拉維倫的原作也不是兒童繪本。導演表示:「它的確具有孩子們會動心的設計和鮮豔色彩,也相信他們會喜愛這部片,但我們從未考慮以親子的角度添加或刪減任何內容。對我來說,我所有作品最重要觀眾就是我自己。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自私或自我中心,但我自己是主要受眾,其次則是我合作的團隊。我的經驗告訴我,以這種方式創作才能夠讓作品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我在 1980 年代拍了第一部短片《媽媽》,非常 DIY 龐克,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如何拍電影,但我用我所能知且喜愛的方式完成了作品,結果它獲得了許多獎項並在大小影展中放映,包括世界最大的法國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那時我學到了一件事,以個人觀點創作私人的電影,觀眾的樣貌就會隨之出現。」


《再見機器人》在觀眾和影評間都獲得了非常大的正面迴響,導演也分享他的回饋,他說:「有青少年跑來告訴我,電影讓他們想起搬到其他城市的朋友,也不少人表示電影喚醒他們往昔回憶,無論是愛情或是友情。我認為《再見機器人》適合所有人。或許這是一個很有野心的說法,但我真的很喜歡三代同堂共同分享經歷的概念,每個人從電影中獲得不同的東西,以自己的方式完成這部電影在心中的模樣。」

《再見機器人》 2/23 台灣院線上映


文章授權聲明

  • 專訪
  • 文章為映CG所有,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AI 技術不斷革新,但人類仍是創意核心。」專訪《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Transformers ...
300 多位國際數位娛樂產業高階主管問卷調查指出:「未來三年內生成式 AI 將重創無數動畫工作!」

相關文章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