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2025 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預測分析:社畜勞動狂想曲《工》V.S. 暴雨下的親情之詩《風的前奏》
第 62 屆金馬影展已在 11 月初展開。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五部作品,皆帶來不同的美學與敘事深度。
從家庭詩篇《風的前奏》到親職驚悚片《螳螂》,《工》的資本主義批判、剖析私密情慾的《再見,海浪》,再到《91 次擊碎》的焦慮心理描寫,各自拓寬了臺灣動畫表現的可能性。今年映 CG 再次與金馬影展展開合作,二度推出特別企劃,由五位編輯一同為入圍作品評分,分享各自的觀點與解析。
評選流程與標準
一、評選準備階段
首先,安排五位編輯觀看所有入圍作品,確保每位編輯有充足的時間記錄觀感並參與討論。同時,確立五大評選指標,包括創意與原創性、視覺表現與藝術風格、故事性與情感表達、技術與動畫製作,以及完整性,並為每項標準設定相應的權重。
二、作品評審階段
在初評階段,每位編輯獨立觀看作品,根據評選指標進行初步評分,記錄觀察重點與作品特色。接著進行小組討論,編輯們相互分享觀點,從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優缺點,確保評審結果的多元性與全面性。
三、綜合評分階段
針對每項標準,五位編輯以 5 分為基礎分數進行評分,並按照權重進行加權計算(創意與原創性 20%、視覺表現與藝術風格 20%、故事性與情感表達 30%、技術與動畫製作 20%、完整性 10%)。計算各部作品的總分後,平均五位編輯的評分,並進行排序,同時各編輯預測最有可能獲獎的作品,以及自己私心獲獎的作品。
各作品亮點分析
《再見,海浪》| 楊蕊菡
《再見,海浪》借用海洋意象作為譬喻,隱喻女性面對關係起伏時的情緒變化,宛如一場安靜的告別。恍惚之間,觀眾也陷入一段私密的回憶裏頭,感受情感遭受料理的切膚之痛。以魚比擬女性的內心狀態,形成內心的孤島,此處令人想起金基德的《飄流慾室》,在繪畫媒材和視角的切換上十分引人入勝,透過視角的縮放帶出心境轉折,揉合粉彩毛絨、相機底片般的顆粒質感,創造出能夠被觸摸的實感,海洋的潮濕氣味撲面而來。敘事則是較為隱晦,轉折點不明顯,需要反覆觀看思量。
《91 次擊碎》| 楊宇欣
動畫技法精湛,藝術性極強。在人物造型設計上表現突出,以細密線條描繪粗獷的體態,產生了有別於一般商業動畫的特殊美學。片中使用豐富的視覺符號,從小女孩、飯碗到維納斯雕像等元素,抽象的敘事引發許多想像。導演以近景特寫鏡頭放大情緒的焦慮感,投射出身材焦慮、社交恐懼等議題。人物經歷數次擊碎與重組,似乎在剖析一段私密的心理歷程。不過,由於符號與敘事的對應有些分散,情感表達顯得較為模糊。
《螳螂》| 謝文明
延續導演過往的黑色驚悚風格,在美學與情節設計上更加大膽奔放,人蟲變體的呈現,亦將肉體恐怖元素提升不少。導演長年描寫「偏執的愛」所帶來的瘋狂殺戮,此次短片則是圍繞著「母愛」背後的犧牲,結尾猶如《所羅門的審判》式的寓言描寫,帶來真假母親存在形式的辯證。題材令人聯想到導演早期的短片作品《肉蛾天》,然而部分人物的情感詮釋不深,導致情感層面缺乏突破。有編輯指出,強調驚悚性的敘事框架,多少會消解短片想傳達的情感意涵。整體而言,本片最精巧之處在於昆蟲肢體動作的研究與呈現,擴大精緻的復古場景美學,藝術性被推至導演生涯中的新高度。
《工》| 吳承筠
以音樂為起點發想短片,《工》是一次充滿創意的嘗試。畫面切換與音樂調性十分契合,以配樂快慢調動敘事節奏,令人想起《血觀音》開頭,說書人懷抱月琴開展敘事的概念。不過,也有編輯指出樂器的選擇雖充滿新意象,背後的文化意涵卻未有深刻展現,導致音畫的扣合仍有些許落差。導演的創作手法多元,如同在紙上即興塗鴉草寫,融合實拍與手繪,納入向量圖與物理算式概念,空間美學極具特色。片中逐漸疊加的元素,猶如人們在職場裡的寫照,逐漸在集體資本主義的規訓下成為「勞動機器」,讓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因此儘管視覺元素看似抽象,情緒的表達卻非常精準。不論從創意性、視覺表達到情感層面,都令人印象深刻。
《風的前奏》| 黃小珊
導演對生活觀察入微,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許多臺灣家庭熟悉的對白和互動,都寫實地融入其中。音樂與視覺符號,也都和敘事緊緊相扣。配樂的選擇尤其嚴謹,以薩克斯風和吉他為比喻,帶出兩代人的價值觀落差。颱風的來襲,不僅隱喻青春期面臨志向抉擇的焦慮,更象徵親子之間暗潮洶湧的衝突。情感表現內斂而溫暖,以外在風雨借代內心衝突,一切種種皆不言而喻。動畫技法多元,融合彩色模型實拍與 2D 黑白手繪線條,從家具擺設到街頭場景,都帶出濃厚的鄉愁。評審一致認為,《風的前奏》不論從視覺藝術到情感敘事層面,都極為自然、流暢,是一部令人回味無窮的佳作。
綜合評分
根據小螳螂、工の奴、海女、薩克斯風、碎碎平安(化名)五位編輯評分,最終由《風的前奏》以 4.72 分獲得最高分,接著是《工》4.25 分、《螳螂》3.75 分、《91 次擊碎》3.44 分,最後是《再見,海浪》3.42 分。
編輯預測與私心得獎作品
小螳螂 | 預測:《風的前奏》、私心:《風的前奏》
工の奴 | 預測:《風的前奏》、私心:《工》
海女 | 預測:《風的前奏》、私心:《工》、《風的前奏》
薩克斯風 | 預測:《工》、私心:《風的前奏》
碎碎平安 | 預測:《風的前奏》、私心:《風的前奏》
最終《風的前奏》拿下四票,《工》則獲得一票
本次入圍的五部作品各具特色,皆帶來不同的美學與技術革新。其中,《風的前奏》情感敘事精準動人,畫面與聲音符號緊密扣合,在評審一致青睞下摘得 4.72 高分。接著,《工》在創意與音畫表現上皆十分突出,獲得 4.25 分,獲獎潛力十足。《螳螂》則是將東方肉體驚悚與手繪逐格動畫美學推至新高度,得到 3.75 分。《91 次擊碎》在動畫技法與人物造型設計上表現亮眼,獲得 3.44 分。《再見,海浪》則是展現出詩意的情感聯想趣味,獲得了 3.42 分。
整體而言,《風的前奏》和《工》表現突出,兩者獲得的分數幾乎不分軒輊。《風的前奏》中,人物情感描寫最為精湛,透過在地元素細膩地說好一則故事,微觀家庭衝突卻也緊牽臺灣觀眾的心靈,使其在評分過程中脫穎而出。《工》在音畫美學上別具創意,宛如一首職場狂想曲,透露出個人在體制中的無奈,獲得了大量討論與讚賞。最終,《風的前奏》拿下四票,成為編輯們預測的獲獎作品;《工》則獲得一票。
本篇文章由陳乃慈整理,參與編輯為洪子茜、鐘林盼、林廷勳、許宜琦、陳乃慈。
文章授權聲明
-
映CG 編輯整理
-
文章為映CG所有,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