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已精選 

背負產業的期待,這一次,香港動畫不能再沉下去 ── 專訪《世外》導演吳啓忠、美術張小踏,耗時七年的創作旅程

《世外》於今年安錫國際動畫影展亮相後,不僅收穫各界好評,也讓外界重新看見香港動畫的創作能量。本次,我們特別邀請本片導演吳啓忠(以下簡稱為 Tommy)與美術張小踏(以下簡稱為小踏),談談從短片到長片的七年開發旅程、跨國製作的挑戰、美術與角色風格的建構,以及他們如何在商業與創作之間找到屬於《世外》的位置。


在保守與冒險之間找到共同節奏

2021 年,映CG 曾專訪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極夜》。當時小踏擔任導演、Tommy 擔任動畫導演;到了《世外》,兩人的分工又有了新的變化。Tommy 說,其實他們早已合作多年,有時共同執導、有時互相支援,「我們都很清楚哪一類題材誰比較能掌握。有些案子是我比較有感,小踏就會在旁協助;但像《極夜》,我反而覺得那完全是她才能說的故事,所以我就全力從動畫面支持她。」

美術張小踏、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他笑說,兩人的合作方式更像是一種「互相拉扯、彼此推進」的動態關係。「在《世外》裡,我的設定相對保守,小踏則更大膽、願意冒險,常常把我推到新的位置。正是這種來回,讓作品比原本預期的更向前一步。」

小踏則認為,兩人能夠這樣長期合作的關鍵在於信任。「信任真的很關鍵。合作久了,自然會形成默契,各自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在做什麼。那樣的安心感,讓我們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故事本身。」

美術張小踏、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從短片到長片,七年磨一部《世外》

從一開始製作短片時,團隊其實就已經有拍長片的目標。Tommy 說,短片比較像是一種練習與試驗,測試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同時讓投資者與團隊看見可能性、建立彼此的信任。

回顧《世外》的製作歷程,他提到整個企劃大約從 2018 年啟動,若從最初籌備算到電影上映,前後歷經約七年的時間。「但如果再往前追溯,監製楊寶文其實在 2016 年就拿到原作小說,2017 年也已開始找人開發,只是當時還是用真人電影的方向思考。」

直到 2018 年 Tommy 加入後,才真正確立要用動畫長片形式呈現。「那時我看到這個企劃就很有感覺,也覺得這是我想參與的作品。」正式製作則在 2022 年中展開,一路做到 2025 年完成,整個過程歷時約兩年半。

美術張小踏、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宛如細胞分裂般生長,一路擴編至兩百多人團隊

談到團隊組成,Tommy 說《世外》的核心成員其實是一步步「長出來」的。最初團隊人數不多,多半是過去曾合作的朋友或同學。團隊擴張的方式有點像細胞分裂,隨著製作需求不斷增長而擴編。「我們就是一邊做、一邊找人,缺什麼就補什麼。前期其實人很少,但做到中期才發現人力真的不夠,最後一路擴編到兩百多人。」

Tommy 也補充,由於這次製作規模與短片截然不同。「以前做短片,一個人可以同時負責三、四種職務,想做什麼就自己動手。但電影不一樣,分工非常細。特別是當你的經驗越多,就更需要帶領團隊,而不是自己完成所有畫面。」他笑說,這樣的工作方式對他來說也是全新的創作經驗,「從個人到團隊,這次的學習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挑戰。」

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運用鮮明色彩與流動水域,呈現超脫善惡的中間世界

《世外》的靈界設定並非遵循傳統宗教中「天堂與地獄」的二元觀,而是試圖創造一個超脫善惡界線、沒有明確規則的中間世界。導演表示:「我們希望拋開人類對死後世界的既定印象。這裡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沒有善惡的對立,也沒有輪迴的 SOP。我們想做的是一個讓人平靜、甚至願意停留的地方。」

《世外》劇照。(圖 / 吳啓忠導演提供)

「世外」的世界有一個很關鍵的元素就是「水」。Tommy 表示,透過水的流動性,希望觀眾感受到「無常」;這裡的顏色鮮明、空氣輕盈,與人間的灰暗形成對比。在世外沒有動物,只有植物與自然的流動,水象徵靈魂的循環與無始無終,河流與瀑布的設計呼應了電影的主題:輪迴與循環。

《世外》劇照。(圖 / 金馬影展官網)

佛教文化融入手繪質地,勾勒世外的神聖與輪迴

談到宗教符號的靈感來源,Tommy 表示團隊受到藏傳佛教文化啟發,但並非直接複製。「像片中小鬼的面具,就是參考護法神的形象,以人骨構成,象徵守護與轉化。藏人在儀式中戴著面具舞動,展現生命與死亡的循環。那種莊嚴與可愛並存的反差感,我們就放進角色設計裡。」至於天女一角,Tommy 則說靈感主要來自梵文佛教的造像與壁畫。「那些光環、法器的結構本身就很有力量。雖然我們不想拍成宗教題材,但故事確實帶著佛教意識的影子,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到一股神聖與靈性。」

《世外》劇照。(圖 / 吳啓忠導演提供)

Tommy 分享,《世外》的美術風格從短片階段便確立了方向。雖然故事圍繞死亡與靈界,但畫面不希望落入成熟、沉重的質感,因此選擇以蠟筆般的手繪筆觸,營造溫柔又帶童趣的對比。這樣的處理不僅讓觀眾更容易靠近,也凸顯靈界的純淨與未知。

《世外》劇照。(圖 / 吳啓忠導演提供)

角色的眼神設計也是團隊特別在意的細節。Tommy 想避開主流動畫偏寫實、強調情緒的眼神語彙,改以更多留白方式呈現,讓情緒不是被明說,而是留給觀眾自行感受。小踏補充,他們希望《世外》能以更具辨識度的風格面世,盡量跳脫大家熟悉的動畫語彙。

《世外》劇照。(圖 / 吳啓忠導演提供)

在場景世界觀上,Tommy 與監製也花了一段時間探索「靈界」的樣貌。他們受到日本電影《鎌倉物語》中「陰間由生前記憶構成」的概念啟發,於是《世外》的靈界並非固定景觀,而是每個靈魂心境的投射。片中刻意剔除人造物,保留大量自然元素,如樹木、水流與霧氣,象徵靈魂的流動與自由,讓這個空間既陌生又親切。

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水」。Tommy 認為水象徵無常,可化為霧、雲、冰,既柔軟又帶力度。片中的河流、瀑布,都呼應輪迴與循環的核心主題。他說:「水的流動像靈魂的往返,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也映照出我們想傳達的無始無終。」

《世外》劇照。(圖 / 吳啓忠導演提供)

揭密角色的細節、動作與神性氣質

導演進一步拆解了片中角色的設計與動畫製作。小鬼的造型融合多重文化元素,取自西藏護法神的骨舞、香港舞獅的儀式動態,以及武士的輪廓。整體刻意保留不完美與幽默感:oversize 的服裝、微微歪斜的恐怖面具,並未揭露面具下的真容,讓觀眾在好奇與想像之間與角色建立情感,增添張力與魅力。

《世外》劇照。(圖 / 金馬影展官網)

天女與黑天則展現截然不同的神性氣質。天女的靈感來源帶有生活化的趣味,導演半開玩笑說她像「大嬸」化身,頭髮被設計成一條條可發光的線,能收集紅色繩結的能量並形成光圈,動作與造型兼具機械化秩序感與神聖象徵;其龐大身形與長袍上的符號,亦暗示她作為秩序者的神性角色。

《世外》劇照。(圖 / 金馬影展官網)

小踏補充,黑天在長片中的呈現與短片有明顯差異,短片版本偏向莊嚴且體型更大,長片則將黑天縮至與小鬼相近的尺度,臉部以煙霧狀態呈現並配有四隻手,移動時背後會拖出位移的煙霧殘影。這類設計在動畫製作上帶來實務挑戰,動作編排必須精密計算,避免多手互相遮擋,同時保持動態的節奏與神性氣場。


融合 2D 手繪與 3D 技術,兼顧流暢與製作成本

在技術層面,《世外》最大亮點之一是 2D 與 3D 的混合運用。以 2D 手繪為主體,但在複雜戰鬥場面與自由運鏡上導入 3D,既能讓鏡頭流動更加靈活,也有效降低製作成本。團隊使用 Maya 與 Blender,再與 2D 動畫密切對位,確保角色、光影與背景在高速動作時仍能保持統一。

小踏也特別以黑天與人鬼為例,解釋美術與動畫的結合。人鬼採用鮮紅、亮藍的配色,線條尖銳、動作如猛獸般敏捷;黑天則以黑色與流體形態為主,形象比較像是日本武士,動作則帶有人體格鬥的韻律感。為了凸顯兩者對比,動畫團隊刻意誇張化動作,例如把人鬼的比例誇張至「像郵輪一樣巨大」,在運鏡與動作交鋒中創造強烈衝擊感。

鬼之芽消失的橋段更是經過多輪測試。導演笑說,團隊在設定被拔出的形態時,內部白色纖維狀結構讓大家私底下稱它像「火龍果」。動畫中加入金色線條等輔助元素,引導視線並增強流動感,使畫面兼具裝飾性與敘事功能。這段設計靈感來自於觀察花朵生長、盛開與枯萎的自然變化,將植物的生命週期轉化為角色命運的象徵。

《世外》劇照。(圖 / 吳啓忠導演提供)

有限資源下的美術協作與流程控管

談到製作流程,Tommy 坦言一開始對製作長片並沒有完整概念,因此前期設定與分鏡經常反覆修改。短片習慣快速完成的節奏,到了長片便顯得不敷使用,許多細節未定,使得 Layout 階段必須一邊建構設定、一邊補齊尚未釐清的問題。

背景與動作設計尤其複雜,團隊必須先建立明確的色彩與構圖規範。Tommy 說,每個鏡頭的色彩方向都由背景總監黃俊傑(Bob Wong)統一制定,就算部分鏡頭能重複使用,細節仍需逐一確認。《世外》沒有專責的作畫監督,審核幾乎都落在他與動畫導演吳子晴(Ng Tsz Ching)身上,意味著他們必須同時處理設定、風格與品質控管。工作量龐大,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他也指出,香港動畫產業的專業分工尚未成熟,動畫師擅長動作,但構圖與敘事常需要補強。因此團隊特別邀請漫畫家與插畫家協助構圖,讓每個鏡頭在節奏與美感上更加完整。Tommy 形容這是一種「就地取材」的方式,不像日本動畫能靠龐大人力逐格微調,他們必須靠多輪反覆製作才能維持作品一致性。

美術張小踏、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長片真正的挑戰:不是更炫,而是更穩

Tommy 認為,長篇動畫電影的技術挑戰,從來不是製造更華麗的鏡頭,而是讓流程能夠穩定運作。他坦言,短片可以追求隨性與自由,但長片必須產出可預測、可控、可延續的成果。因此團隊投入大量心力在流程問題,而不是盲目追求視覺創新。

3D 部門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以往他們不需要與 2D 團隊協作,但這次必須在 3D 中模擬 2D 手繪的筆觸。傳統骨架綁定方式會讓角色顯得太立體,不符合電影風格,因此每位動畫師得先用 2D 畫出骨架,再轉換到 3D 去操作。這不只耗時,也非常考驗耐心,但卻確保了動作自然、線條正確。Tommy 說,相較於技術突破,《世外》真正難的,是在混合技術的情況下仍能讓整套流程順暢運作。

美術張小踏、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跨國團隊的協作:跨文化、跨時區、跨資金挑戰

《世外》由跨國團隊共同完成。核心團隊位於香港,同時加入具日本動畫經驗的菲律賓動畫師,合作模式接近日系作業流程。臺灣團隊也參與了動畫、背景、3D、音樂與配音等多個環節;此外還有法國、英國、美國與新加坡的年輕創作者加入製作。由於語言背景不同,團隊主要以英文溝通,並依靠影片示範或文件細化風格,確保所有人對畫面質感有一致認知。

資金來源則是一段漫長旅程。《世外》最初由香港政府提供第一筆資金,才得以啟動。後續主創不斷在影展與 Pitching 場合尋求投資,也面臨多次挫折。導演提到,中途加入的沙烏地阿拉伯投資方原本並非動畫產業,在疫情後成立串流平台,需要原創作品,因而開啟合作。他特別感謝對方在內容上非常開放,給予團隊高度自由。

但資金並非一次到位,製作必須在不確定中持續前進。中途曾出現資金停擺、人員離職的情況,有時甚至得調度人手接廣告案以維持進度。Tommy 說,能完成這樣的跨國製作,是幸運,也是團隊韌性的證明。

美術張小踏、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跨地合作帶出更開放的創作視野

這次的跨地合作模式,讓團隊真正看見香港動畫未來的更多可能。小踏笑說,某種程度上,這部電影像是在「先證明給香港人看」,讓大家知道香港動畫也能做到國際級水準。導演補充,有觀眾看完後評論《世外》「不是一部香港電影,而是一部面向國際的電影」,這句話讓他們印象深刻。他們強調,創作時並沒有刻意追求「國際」風格,而是因為團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自然形成更開放的視野。

美術張小踏 。(圖 / 林廷勳 攝影 )

對於作品中沒有明顯的香港元素,他認為是故事需求,而非刻意迴避。「我們並沒有不想放香港建築或文化,只是故事沒有需要。但其實香港早已存在我們的工作方式裡。香港本來就是語言與文化混雜的地方,廣東話夾英語、日語都很自然。這樣的混合,本身就是香港。」

Tommy 希望《世外》能讓香港創作者看到另一種方向:「我們也能做出完全不同、甚至更國際化的香港電影。」他補充,雖然過去也有人試過類似的路線,但這次《世外》被更多人看見,讓他覺得這條路真確實能走得更遠。

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故事才是核心,國際成功的關鍵不在技術

談到《世外》在國際上的亮眼表現,小踏認為真正的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故事的力量。但她也坦言,成果固然令人振奮,卻也帶來新的焦慮:「能不能延續下去?能不能有下一部香港動畫?這是更難的部分。」她認為產業能否延續,仍需要更多後進接力,不能再次沉寂。

Tommy 則補充,《世外》之所以能走得更遠,是因為它「有點奇怪」。雖然改編自小說,但他們採用的敘事方式非常不主流。「連外國觀眾都說:你們講故事的方法很冒險,但我喜歡。」他形容,《世外》像是用「獨立電影的精神」完成了一部「商業動畫」,誠懇又不按常規,因此讓觀眾感到新鮮,也更容易被觸動。

美術張小踏 。(圖 / 林廷勳 攝影 )

背負著產業的期待,這一次,香港動畫不能再沉下去

回想製作期間,Tommy 說始終能感受到動畫圈同業的支持與壓力,那種「你們一定要成功」的心情非常強烈。對許多人而言,《世外》不只是作品,而是一個再度向世界證明香港動畫實力的機會。

他提到 2019 年曾有一部香港動畫《大偵探福爾摩斯》在低迷的社會氛圍中悄然上映,最終無人關注、黯然落幕。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一旦作品失去被看見的機會,整個產業可能就此停滯。因此,《世外》的成功對香港動畫而言有著格外深的意義。「那種感覺像是大家一起拚死一搏,希望這一次能證明一些事。」

Tommy 希望這部電影能鼓勵更多年輕創作者留下來,讓他們知道「在香港做動畫不是死路」。他也期盼投資者能看到香港動畫的商業潛力,讓產業逐步茁壯。他笑說:「像臺灣的金馬獎已有動畫獎項,但香港金像獎還沒有。雖然產量還少,但如果能持續下去,也許哪天會成為一件好事。」

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靠疲憊、成長與遺憾,熬過七年磨練

《世外》從開發到完成歷時七年,小踏坦言,很多時候她真的想放棄。跨國團隊帶來嚴重的時差問題,「早上要跟亞洲團隊溝通,晚上又要對接歐美,感覺像全天候在工作。」她仍持續投入,因為相信這部作品能走得更遠,也不確定人生是否還有下一部作品可以參與。

美術張小踏 。(圖 / 林廷勳 攝影 )

Tommy 回憶,完成電影時,團隊士氣其實相當低落。疲憊之外,又不確定成果如何,心情忐忑;甚至有些二十幾歲的夥伴開玩笑說自己要退休了。直到作品在安錫影展放映,看到觀眾的反應、感受到那份真誠的愛,他們才重新充滿動力。「那一刻真的覺得:啊!好像還可以再有下一部。」Tommy 說,「對我來說,每次創作的動力,都來自前一次的遺憾。正因為不完美,才讓人想繼續創作。《世外》的輪迴,也正是這樣不斷前進的過程。」

《世外》於安錫國際動畫影展放映。(圖 / 吳啓忠導演提供)

在藝術與市場之間找到位置

被問到想對未來投入動畫的新一代創作者說些什麼時,小踏想了想,笑著給出直接的建議:「世界變得太快了,如果你真的想做動畫,不要等,盡快開始動手去做。」

Tommy 則談到自己在創作之路上的心境變化。他坦言,動畫創作往往是一段孤獨的旅程,但越走越久,越能理解創作與現實之間必須取得的平衡。「以前在學院看的是藝術或實驗動畫,會覺得商業電影太妥協。但當真的要做長片、面對龐大的成本時,就會明白,賺錢不應該是創作的敵人。」

美術張小踏、導演吳啓忠 。(圖 / 林廷勳 攝影 )

他認為,理解市場是成為專業創作者的重要一環。「你要找到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點,那個位置很難抓。既要理解觀眾在想什麼,也要保留自己的創作信念。」他分享,《世外》在初期開發時,劇本一度從更普遍的觀眾取向出發,之後再慢慢回到團隊想要的獨立調性。

Tommy 最後補充,創作者需要清楚辨識不同製作條件下的選擇自由:「如果你有足夠的資金,就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作品。但當你需要投資者的支持時,就要學會把熱情與想法包裝成具有商業價值的作品。這很難,但也是這條路最值得挑戰的地方。」

《世外》劇照。(圖 / 吳啓忠導演提供)

受訪者

吳啓忠 Tommy NG Kai-chung

導演


香港動畫導演,亦涉足廣告與 MV創作。2019 年動畫短片《世外》奪得香港 ifva 動畫組金獎,後發展為同名長片,入選 2025 年安錫動畫影展、西班牙錫切斯奇幻影展等。

張小踏 Step C.

美術


香港動畫導演,現於香港理工大學任教動畫和設計,個人動畫作品《有毒關係》獲得 IFVA 銀獎等多個獎項及入選 50 多個影展。2021 年動畫短片《極夜》入圍第 58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


文章授權聲明

荒謬爆笑直逼《風飛鯊》!日本首部鯊魚特攝片《溫泉鯊》400 隻鯊魚瘋狂大開殺戒,三大看點搶先了解
2025 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預測分析:社畜勞動狂想曲《工》V.S. 暴雨下的親情之詩《風的前奏》

訂閱電子報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